深圳工会 以赛锻造新时期“硬核”产业人才

时间: 2025-08-17 01:41:21 |   作者: AB缸系列

产品介绍

  鹏城盛夏,东部通航低空飞行基地,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线路技能工程师严展鹏专注地摆弄着一架四旋翼无人机,他要在80分钟里完成整机装配并正确接线名“高手”在无人机装调检修工技能上一决高下。

  随着深圳市第十五届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暨2025年深圳技能大赛(下称“技术运动会”)启动,首次设立低空经济领域赛项,吸引了80家企业(单位)140多名职工参赛。

  “这是人社部备案的新职业工种,将其放在技能竞赛聚光灯下,体现了工会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格外的重视,可激发更多人才技能突破。”赛事裁判组负责人、腾云航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俊辉说。

  事实上,作为深圳工会在全国工会系统率先搭建起的市级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平台,技术运动会已走过33年历程。近年来,随着深圳产业迭代升级和工人队伍不断壮大,愈发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赛项与深圳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和民生需求更贴合;二是为技能人才搭建起的成长和提升空间更宽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工会已累计举办各类市级赛项588项,影响覆盖职工超千万人次,培养一大批职工成长为“深圳工匠”“深圳市技术能手”,为加快建设深圳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硬核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1992年,深圳市总工会率先在全国举办深圳市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三年一届,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推动企业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

  2017年,该赛事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技能大赛有机整合,并自2021年起调整为每年一次。翌年,深圳提出培育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20个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8大未来产业,赛项设置迭代升级。

  “核心原则就是紧密围绕深圳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与民生需求来设置赛项。”深圳市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工作部二级主任科员李泉说。此后,技术运动会既保留技工、交通、安全、教育等赛项,又广泛覆盖“20+8”重点产业集群、新业态以及“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等重点领域。

  其中,聚焦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20+8”重点产业集群赛项动态占比为40%—55%。新就业形态领域则包括快递外卖、育婴、养老护理、健康照护、整理收纳、互联网营销、道路货物运输等赛项。

  26岁的严展鹏从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入职深圳供电局,日常工作高度依赖无人机。“每天上午都要飞无人机巡检高压输电线路的线塔,检查外飘物、绝缘子自爆等缺陷隐患,下午则分析拍摄的图片资料”。

  由于不时遇到“炸机”(无人机碰撞坠落),常要拆卸零件,他对无人机装调检修产生兴趣,并在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该赛项中获一等奖。

  “2024年‘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国家政策,深圳今年首次设立这个赛项,我想再切磋。单位也支持我,专门提供备用机供我练习。”与国赛主要考故障查找不同,深圳赛更侧重组装能力,特别是焊接环节,“之前接触不多”,严展鹏觉得这是一次技能查漏补缺的机会。

  曾在2023年获得快递赛项第三名的中国邮政深圳邮区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员工瞿章文,今年也再次报名。在他看来,比赛像快递的“全能考场”,收寄、开拆、分拣、安检、投递五大实操环节都要考核。

  “包装物品差1厘米都不行;8分钟内要将200份邮件分到24个地市,邮政编码、电话区号、国际航空代码均须烂熟于心;10分钟内画出20个包裹最短最优的投递线路,还应该要考虑拥堵、电动车续航等。”瞿章文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职业,“投递员真不是纯体力活,每个环节都得较真”,甚至觉得这应成为快递业的“必修课”,“哪怕不获奖,只是参赛都能发现自身短板”。

  除了精准设置赛项,为给深圳技能人才搭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进而将职工创新成果和精湛技术反哺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运动会还实现了“两个贯通”。

  一是“市—省—国”三级赛事纵向贯通,即部分赛项可对接更高层级赛事。“比如,市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有机会被推荐参加省赛,甚至国赛。”李泉说。

  二是“工匠”“劳模”荣誉横向贯通,合乎条件的优胜选手可纳入“深圳工匠”培育计划或被认定为“深圳市技术能手”。

  飞亚达钟表装配工陈福生和富士康电切削工杨晓亮就因此打开职业发展空间。29岁的陈福生11年前被学校分配到钟表厂,由于专业不对口,“起初夹机芯零件时,手抖得镊子都拿不稳”。2020年,陈福生首次参赛,但一上场便遇“下马威”。

  “竞争激烈,理论考机械表知识,错一题就可能被淘汰。机芯全拆装和多功能成表组装,零件比米粒还小,摆轮游丝一碰就飞。调校摆幅差几度、位差超几秒,分数就哗哗掉,我紧张得手一直抖。”那一年,陈福生得了第三名。他不甘心,第二年再战,获得二等奖,职业生涯迎来转折点。

  “拿到了‘深圳市技术能手’称号,工资涨了,还带徒弟。2024年,正式获评‘深圳工匠’,现在晋升会第一先考虑我。”陈福生说。

  已在富士康干了22年的杨晓亮,2022年参赛即一举夺冠,被纳入“深圳工匠”培育计划。培育期里,他将车间经验悉数教给新人,自己也钻研高精密加工和精度控制,创新制定“加工流程确认单”,大幅度降低失误率。

  他还成为集团内部技术类资深讲师,授课时数超过363小时。2025年正式获评“深圳工匠”。如今,杨晓亮每月组织两次技术研讨会,带头研究复合材料切割参数。“工会常带我们参加关于新材料的讲座,及时让我们获取行业一手消息,这比奖励更重要。”

  数据显示,自深圳工会2022年启动“深圳工匠”培育计划至今,已吸纳1300多名高技能人才,明显提升了深圳职工特别是产业工人队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荣誉和晋升之外,几乎所有参赛职工都发现技术运动会带来的更重要收获:因为接触到行业发展最新趋势和遇见优秀同行,参赛职工对自身能力和规划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专业技能和职业认同感大幅度的提高,极大激发了创新内驱力。

  “我最看重的是平台,每场赛事都能学到新东西,离技术前沿更近,对实际在做的工作有直接帮助。”严展鹏对一位50多岁的选手印象非常深刻,“这个年龄还在钻研,让人肃然起敬,说明这样的领域确实着迷和发展空间。今后但凡有比赛,我都想参加。”

  在严展鹏看来,无人机应用场景爆发式增长,从电力巡检、安防监控到地理测绘、农业监测等,对专业检修维护人才的需求激增。“现在人工筛查海量巡检照片效率低,我正探索AI算法与无人机巡检的结合,希望未来利用AI算法自动识别设备缺陷,提升效率和准确性。”严展鹏说。

  原本冲着荣誉去的陈福生发现赛场是最好的“磨刀石”。“既检验自身水平,又增进专业技能。”他还从其他选手那儿偷学了“好几招”,修表技术越发熟练。“以前调校位差要试十几次,现在三四次就成,修表速度快一倍,闭着眼都能装游丝。”

  杨晓亮也有同感。“现在设备‘卡壳’时,脑子里解决方案跳得更快,这都是竞赛练出的‘肌肉记忆’。”杨晓亮认为,竞技状态对生产有直接助益。

  尽管线切割是传统行业,但杨晓亮觉得设备朝自动化、智能化迭代,材料也从钛合金到高速钢一直更新,要学的东西更多了。“所有精密零部件不能离开机械制造,我想钻研如何让线切割在智能时代更无法替代。”

  “竞赛不应止于颁奖。如何让获奖选手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反哺行业,带动更多职工提升技能,是我们重点考虑的。”深圳市总工会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各赛项在初赛和决赛前,会针对性组织培训辅导,帮助选手系统学习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标准。“职工备赛、参赛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技能提升之旅。”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搭建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平台,真正的完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愿景,希望更多职工参与到竞赛中来。”该负责这个的人说,工会将优化“深圳工匠”培育,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让工匠人才在技术交流、志愿服务、经验传承等方面持续贡献力量。

  2025年是落实《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开局之年。这一重磅文件首次明确将产业工人定位为“制造强国的第一资源”,既呼应国家战略转型的迫切需求,又破解产业工人发展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的瓶颈,亟需通过高技能人才自主培养突破“卡脖子”技术困局。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萎缩,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领域亦要求工人技能结构重构。

  与之相对的是,技术工人晋升“天花板”明显,高级技工缺口大,新业态劳动者保障不足,亟需通过“技能赋权”重构生产关系。

  这场“技能革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底层支撑。而以技能竞赛为引擎,正是深圳加快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驱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关要。

  近年来,深圳工会以各级“劳动技能竞赛”和以聚焦前沿技术、“卡脖子”难题的职工“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为抓手,明显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和提升技术突破“硬实力”。

  仅2024年以来,就开展劳动竞赛488场,参与劳动竞赛单位6500余家,8万余名职工直接参与,岗位练兵影响覆盖职工130余万名;市级“五小”创新活动则吸引186家企业、5000余名职工携574个项目参赛,创造经济效益超357亿元,斩获987个专利成果。

  其中,聚焦新能源汽车、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兴材料、基因科技等“20+8”产业集群的创新成果达351个,占比超61%,成功孵化出一批攻克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优质项目。

  工会搭台也带动企业积极性。比亚迪、中兴、欣旺达、富士康、华大基因等一批龙头领军企业持续参赛,激发创新发展内生动力。2024年以来,参赛企业累计产生职工创新成果3.4万个,26.74万名一线职工踊跃参与;非公企业参赛规模亦明显地增长,参赛项目数量同比增长49.6%,形成全员创新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深圳工会一方面于2022年真正开始启动“深圳工匠”培育计划,对上述两条渠道涌现出的杰出者,每年选育200—500名,构建“申报—遴选—培育—管理—评价—激励”全流程培育机制,实现“以赛引才、以赛育才、以赛聚才”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从深圳近4000名劳模和工匠人才库中,精心选拔200余名组建15个劳模工匠导师团,实施“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深入公司制作一线,开展技术攻关、工艺革新、技能培训,累计帮助近万人次提升技术水平,产生经济效益预计逾亿元。

  接下来,深圳工会还将通过构建层级丰富、纵向贯通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搭建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培养一批符合“新工匠”标准的技能人才;支持高技能人才申请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的发挥其在带徒传技、技术攻关、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为深圳特色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技能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