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天下第一村”吴仁宝葬礼华西村上万村民含泪送别

时间: 2025-03-03 22:32:19 |   作者: 地弹簧系列

产品介绍

  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其富裕程度无人能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华西村都是名副其实的富裕之村。

  华西村,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早在2012年,其全年总收入就已达到惊人的524亿元,这绝对可以秒杀众多乡村甚至一些城镇。

  此外,华西村内还配备了高速公路、航道、隧道和直升机场等高级交通设施,豪车豪宅更是数不胜数。

  华西村今天的辉煌,完全离不开吴仁宝的卓越贡献。在他的努力下,华西村从一个只有0.98平方公里的贫困农村,发展成为如今的天下第一村。

  吴仁宝的去世令华西村的男女老少深感痛惜,上万名村民闻讯赶来为其吊唁,葬礼上更是哭声一片。

  吴仁宝,一位深得华西村尊敬和爱戴的村长,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将华西村建设成为“天下第一村”。

  在民国时期,农村的吴仁宝从小就体会到了贫穷的滋味,甚至有时候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提接受教育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很小的时候起,吴仁宝就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没有让父母为他操心。

  吴仁宝,一个不满17岁的少年,1944年决定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在他的实地考察中,贩售布匹的生意成功吸引了他的注意。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吴仁宝就是这里面之一。这一年,他被分配了2.4亩的土地。

  吴仁宝虽然资源有限,但却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积极性,将土地经营得井井有条,获得的粮食大部分都捐赠给了前线。

  1954年2月,由于他的杰出表现,他被任命为华士瓠岱乡人民政府的财粮委员,从此成为国家干部并进入政府系统。

  直到1957年,他才离开工作了三年的华士瓠岱乡人民政府。那一年,他为正式执掌华西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底,吴仁宝被调至江阴县华士乡,同时担任23社支部书记和华士公社队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赢得了广泛赞誉。

  吴仁宝的能力和人品都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在华西村成立之初,他成功当选为第一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华西村的贫瘠,从初期的0.98平方公里的占地和人均不到半亩的耕地就能看出。再加上地势限制,耕种难度更大,农田基础设施的落后更是雪上加霜。

  而吴仁宝没有回避这样的一个问题,他毅然接受了这个烫手山芋,决心改变华西村的现状。

  或许连吴仁宝都没有预料到,华西村日后会成为全国闻名的“天下第一村”,但他的初心和信念一直都没有改变。

  当时的吴仁宝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华西村的村民们过上温饱的生活,能住上新房子更是他的追求。

  上任之初,吴仁宝立即组织了一次全村动员大会,会上,他满怀激情地说道:“乡亲们,我吴仁宝不怕困难,不畏艰辛,我要带领大家改变华西的现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我向你们保证,不仅要让大家吃饱饭,过得好,还要让华西村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吴仁宝带领村民们一起出工。面对村民们冷嘲热讽的态度,吴仁宝并没有气馁,他坚信只有真刀真枪地干出成绩,才能让大家信服。

  他决定以身作则,亲自下到田间,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走出家门,直到繁星挂满天际才回家。

  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插秧种稻,事事冲在最前面,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他的带领下,华西村的村民们慢慢看到了变化,开始接受吴仁宝的理念,并跟随他一起努力。

  吴仁宝向村民们介绍了自己的行动,村民们也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于是,慢慢的变多的村民开始相信吴仁宝在就职时所做的誓言。

  在吴仁宝的引领下,华西村的村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大家的共同努力也终于获得了回报,华西大队的粮食产量相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只用了一年时间,华西村的水稻亩产就从原来的不到350斤,增长到了1050斤。

  除去交给国家的部分,每个村民手中都有了不少的剩余粮食,吃饭喝足已经绝对没问题了。

  他深知,农业无法带来实质性的财富,因此,他决定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工业致富。

  在那时全国农村全力发展农业的大背景下,吴仁宝的这一决定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吴仁宝认为,好的想法应立即付诸实践。他用自己的积蓄买下了一座大石磨,并组织全村人建起了一座小磨坊。

  一年后,他惊喜地发现小磨坊赚了一万多块,但与他的“小康梦”相比,还要进一步努力。

  60年代,吴仁宝陪同兄弟省市参观华西村小磨坊后,决定继续经营,但他意识到小磨坊不能成为全村重点发展的对象。

  但当他向他人透露这个想法时,却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他们担心如果被发现,会有严重的后果。

  尽管他明白这个“后果”,但在那个时期,创办五金加工厂的资本主义行为被认为是顶风作案,被抓起来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在农忙季节,吴仁宝为村民送饭。他深知创办五金工厂是唯一的致富之路,于是他召集了二十几个胆大的年轻人,一起创建了五金加工厂。

  据吴仁宝后来回忆,当初建厂的过程充满了“担惊受怕”。他们害怕村外人发现,因此在工厂周围建了一堵高高的围墙,将工厂围起来。

  当检查的人来时,他们会将大门锁上,等人走了之后,才能接着来进行下面的工作。

  他看着新建的五金厂,心里既激动又有些不安。不过,事实上,他的担忧是多余的。

  上级虽然不满,但看到五金厂确实使华西村发生了变化,就没过多追究,反而准许了华西村正式运营。

  这个决定让吴仁宝不再需要偷偷摸摸带领大家致富,也让华西村村民有了更大的动力,热情空前高涨。

  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瓦屋平房,到如今的富豪村。

  1978年,华西村固定资产超过100万元,全村子都住上了崭新的砖瓦房,能够说是真正的小康村了。

  正当吴仁宝准备逐步发展工业的时候,中央却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

  但尝到过工业甜头的吴仁宝并没放弃,他决定将全村的600多亩土地分包给村里的种田好手,其余人则全部加入到工厂,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双管齐下。

  1970年代的华西村,村民们在忙碌的劳动间隙,通过学习报纸文章提升自我。

  当五金加工厂取得惊人成绩时,独具慧眼的吴仁宝,又鼓励村民投资,计划新建一家塑料纺织厂。

  对于吴仁宝的决策,华西村的村民们都表示赞同,于是家家户户都拿出2000元,热情参加到建厂大潮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吴仁宝带领全村创造了财富,但他并没有让自己独占鳌头,而是推行了“村民股份制”,每年厂子的收益都会以分红的形式发放给每一位村民。

  在此之后,吴仁宝又带领大家创办了冶金厂、铜厂、铝材厂等数十个工厂,进一步积累了财富。

  华西村在1980年,凭借农工商联合公司实现了总收入超过亿元的壮举,被誉为“亿元村”。

  1992年,“南巡讲话”的发表对吴仁宝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大胆试、大胆闯”这句线年代,华西村吴仁宝提出积累原材料的想法,村民纷纷响应。

  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仅十余日便收购到数千上万吨的钢坯、铝锭和电解铜等原材料。

  对此,有人背地里嘲笑吴仁宝“傻”,等待华西村的笑话。但吴仁宝的“傻”却带来了一笔巨款,华西村购置的原材料为他们带来了过亿元的收益。

  1999年,对华西村来说是个关键的年份。华西村的股票正式上市,开创了新的历史。

  一个村庄上市,之前可以说是无人敢想,但华西村做到了。这一切的成功,不能离开吴仁宝的付出和努力。

  如今,华西村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小镇,占地超过35平方公里,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与过去占地仅0.98平方公里、村民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景象相比,华西村如今豪车遍地、别墅林立,这一切不能离开吴仁宝的贡献。

  吴仁宝的离世对华西村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尽管属于吴仁宝的时代已逝去,但他为华西村开创的新时代将永垂不朽,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